52梦云阅读>穿越历史>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 第八百十二章 丢脸丢到姥姥家
    “……那家人说是农民,很可能是户比较富裕的农民,因为他们至少还有自己的土地。

    不过就算是个地主,接受教育程度也极有可能不高……”

    项伟荣这会是在和亨利说话,“……我的老家在一个靠山脚面向平原的村庄,全村大概有个三四百人。我父亲就是生于1919年,家中是田地很少的农民,田地里每年的产出最多就是够点口粮。

    那时候的华夏农村小孩子如果能接受教育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很幸运,我祖父当时还兼职农村道士的职业,就是类似于美国这边的宗-教人士,每年会有比较可观的额外收入,所以当时家中还是有点闲钱。

    我父亲7岁的时候被送去隔壁一座大型村庄的一处私塾就学,就是在个华夏传统的微型私人学校里读书,学习了三年后回家帮忙干农活,或者给我爷爷出门干道士活时当助手。

    识字学习三年,这就已经是村子里的实实在在的文化人。

    村子里同他上下年纪五六岁之间的人大概有40多人,在小时候接受过这种系统识字教育的只有3个。

    至于村子里其他人,后来还是壮年时新中国成立后,在扫盲班里学的基础识字,这还是解放前华夏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的基础教育情况。

    我父亲常说,在他青年时代,能看懂一份从城里带来的报纸、帮别人写一封简单的书信的人,那在农村都是非常受他人尊敬的,而他就是受人尊敬的那一批,不是睁眼瞎。

    当初很多年轻人因为是文盲的原因,一辈子没到过县城的都不少,见识少,不认得这些古董文物很正常,那户人家没把这东西砸碎了卖废铜,或者请铜匠给自家打制日用铜器已经不错了,当时这上百磅青铜可能卖不少钱。”

    说到这,项伟荣停顿了一下,又道:“或许那户人家其实知道这是件宝物也不一定,但那时候对一户普通农民而言,拥有重宝极有可能不是好事,反而会是种灾祸。”

    张楠也在听,加了句:“就像我,获得大奖的时候,保密工作做的就像个间谍,哈哈…”

    当初那个石姓古董商人看到这尊皿天全方罍,当即表示愿意出400块大洋购买。那位农民见他出重金,也长了个心眼,一边巧言稳住古董商,一边密嘱其长子,拿着器盖到附近的一所学校,去找有学问的老师问个究竟。

    从这点看,那家农户的儿子极有可能就在学校学习,家境应该不错。

    要是那个古董商出个比铜价贵点的价格,就没那么多事了:二货一个!

    谁知,被校长看到了,这所学校的校长看到盖子非比寻常,认出盖内铭文后更是大喜过望,表示愿出800块大洋购买。

    那个孩子狂奔而返,禁不住一路狂喊,结果古董商人远远听到后,这位也是个果断的,立刻丢下400块大洋,抱着器身夺门而逃!

    “…这故事才刚刚开始,这个古董商人是个有路子的,很快就把这件抢来’的这件罍器身以100万枚银元的价格,卖给了两名沪上的大收藏家。

    那两位在10天后就把这件罍送上了去美国的轮船,当年以80万美元天价卖给了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就不知道是约翰-洛克菲勒还是他儿子小约翰-洛克菲勒。

    其实也不用管是老子还是儿子,那位洛克菲勒先生特别喜欢这件宝贝,估计他还是个完美主义者,急于买下盖子配成全器。

    当年,石油大亨就托人带着14万美元到华夏收购器盖,不过这时候那件器盖已经被那个校长以3000块银元的价钱,转手卖给了一名叫周磐的湘军团长。

    那时候华夏军阀混战,一个手握实权的团长就是个实力派,而且这个周磐也是个狠角色,二十多年后还当过中将兵团副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