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梦云阅读>都市青春>蜀源四万年 > 063 第八章 “资阳人”后裔三皇五帝在四川(十九)
    夏启时代

    《山海经》中记载的夏后开即夏启,主流解释是当时整理书籍作者避汉景帝刘启讳用开,姑且认同。

    启的母亲是涂山氏,屈原在其《天问》中曾记载“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怀孕的涂山氏女生下了启”。从大禹、涂山氏、台桑等地望确定,启出生成长于蜀地。夏后启作为王子或储君,少年好进,刻苦锻炼各项本领。《山海经》载:“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以三星堆为核心的方圆八百里昆仑之虚,是先夏帝国的中心区域,西海四面八方有夏后开的九支精锐驻守,易守难攻。“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夷]羿莫能上冈之岩”。

    我们再来看看王子夏后开精锐之师的驻守夏侯氏帝都情况。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这里的九首和其它N数字类似,并非九个脑袋,而是指像老虎一样的大兽有九蹲,表示很多。

    “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蜼、豹、鸟秩树,于表池树木;诵鸟、鶽、视肉”。

    “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玕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大禹时代王权进一步强化,“执玉帛者万国”,“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夏禹处于权利巅峰,民心思进,人才辈出,继任者多次酝酿储备,首先是掌五刑负责狱讼的皋陶,但皋陶先禹而死;后部落联合议事会又推举伯益,他是少典氏的后裔,曾协助禹平水土,有功而受舜禹器重,被任命为掌管山泽、调驯鸟兽的虞即有虞氏,文献载“益主虞、山泽辟”;而夏启也曾作为继任者提名,但他的功绩与威名无法与益相敌,伯益很自然的成为议事会认可的法定继承人。

    大禹与夏启的政权交接史载丰富,但真的就是正史和专家解读的那样和平圆满吗?《史记?夏本纪》记载曰:“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帝禹执政十年突然驾崩后,伯益作为法定帝位继任者,也按舜禹的辟位礼仪惯例,守孝三年。完成规定动作后,司马迁说伯益把帝位让给了启,躲到箕山之阳去了,还给伯益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可笑理由,禹崩后佐禹日浅,要知道伯益的身份和功绩并不比启差。历史真像并非太史公说的水波不兴,而是启对伯益发动了政变,并最后因各种原因去了中原分庭。事实真相也许如《战国策·燕策一》云:“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于是发生了启伐有扈氏(伯益)的甘之战。

    帝禹初年干了两件大事。首先是继帝位后,自然把夏启带到了身边重点培养,涂山之会、败共工、伐三苗,启都全程参与,把启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其次是帝禹在涂山召开了个极其重要的军事会议,名义上是盛世嘉奖,目的是强化帝权。《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后汉书》载:“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帝禹六年铸九鼎,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帝威四方,权势鼎天。

    伯益是一方大员,诚服夏禹王朝后,又是帝国总理,辅佐大禹治国理政、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等。伯益政治思想和理念成熟,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不违背法则,不过度享受,不追求称誉,不违反民意。治国不懈怠,政事不荒废,选贤不避亲,除奸不手软。在处理三苗等民族矛盾方面,主张恩威并举,德武相济。有伯益的辅佐夏帝国初期蒸蒸日上。

    伯益是前朝先贤,也是大禹肱骨大臣,法定继承人。虽有王命在先,由于帝禹的突然死亡,时局没法左右,造成当时的混乱倒退局面。《今本竹书纪年》载:“益干启位,启杀之”。《古本竹书纪年》载:“二年,费侯柏益,出就国。王师伐有扈,大战于甘。六年,柏益薨,祠之”。

    历史所载的夏朝,只是启不服伯益,从九州割据出去,在北方新建立的家天下西邑,与伯益继承大禹的九州蜀夏王朝成为敌对关系,是并存的两个王朝。史载的夏(西邑)商只有中原那里一小片地盘,中原之外皆称蜀,所以商朝甲骨卜辞上才有许多与蜀交战的记载。

    翻开中国考古史,同一时期,长江下游巨无霸神王之国良渚文化在洪水与敌人的双重打击中轰然倒塌,长江中游以石家河古城为中心的城邦集团(或三苗)也日渐衰微,中华大地的文明重心转向了黄河流域。与此同时,晋南陶寺文化、石峁文化相继覆灭,从石峁古城城池遗迹及部分新皇城墙基础上随意砌进的30多件石雕作品来看,石雕为前朝神庙颠覆性遗物,雕刻内容可分为符号、人面、神面、动物、神兽等,有一些画面长度近3米,形象以中心正脸的神面为中心,两侧对称雕出动物和侧脸人面,体现出成熟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这些精美神秘的石雕却可能隐含着龙山文化的灭亡和一个新时代的诞生,考古结论时间恰好是的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

    分析认为,石峁文化遭到了外敌入侵,侵略者在夺得石峁城之后摧毁了先前伫立在皇城台上的神庙,并用神庙的石材(包括石雕)建立了自己的宫殿,大台基及上面的建筑群。石峁东门城防体系完善,属于双台双墙双门塾,是世界城建史中最复杂、控制力最强的设计,也是我国瓮城、马面、角台的先例。而有如此强大恢弘的城防体系,就必然有与之对应的攻城手段和基于长期战争的经验,这个体系经历过了重建,重建时间也是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也就是外敌入侵之后,入侵者继续使用并重新修建了破损的城墙和城门。同时,陶寺遗址也是遭受同样的命运,连身份地位崇高者的墓地都遭到定向毁灭,入侵者还由此扫荡了整个晋南,陶寺进入晚期文化。

    晋南陶寺文化在公元前1900年就消亡了,石峁文化则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780年,龙山文化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二里头及之后的偃师城、郑州城共同开启了属于中国正史的夏商周时代。以上论据出自秋兰菁《炎黄两帝只是传说人物吗?揭秘四千年前的高地龙山双城衰亡史》。

    那么龙山文化的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到底是谁呢?研究者认为最符合石峁古城的身份是史料及神话传说中的幽都,《尚书·尧典》提到:“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列子·汤问》提到:“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从史料可以看到共工所在的幽都势力非常强,且符合时间与地理位置,那么是颛顼系战败共工系的可能是有的。而最大的可能是夏启与伯益分庭后北上夺取了商均地盘,建立西邑(史称夏)的时代杰作。

    《史记.夏本纪》:“帝舜荐禹於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大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大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夏后氏”。商均的地盘在哪儿呢?《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谯周云:“以虞封舜子,今宋州虞城县。”括地志云:“虞国,舜後所封邑也。或云封舜子均於商,故号商均也。”(明)陕西人虞城知县柳泽:“高冢峨峨不记年,商均遗骨上宾天,与贤封子光青史,千载犹思舜禹贤。”(明)虞城教谕张嵩:“世传城北商均墓,岁久花萋野草青。天位不升遗骨在,行人瞻望忆虞庭。”至于商均的地盘是不是一定要在河南,不得而知。夏后启在北方的建都轨迹至今也是一个迷。可以明确的是夏后氏中原王朝的崛起,使周边以石茆文化、齐家文化等为代表的中华先民被迫向蒙古高原、新疆、中亚一带退却,打击挤压当地的印欧语族群,迫使他们纷纷走上流浪、迁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