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梦云阅读>都市青春>蜀源四万年 > 081第十一章“资阳人”的资国真的存在吗(二)
    先夏时期,资国用国为姓,地域辽阔,东界百濮,南拒夜郎、青阳,西望邛都、丹国,北邻蜀国,方圆五百里,称天下之中、朝云之国、神奥之壤,形成亘古牢固的沱江文化圈,文明祖源地在方国林立的四川盆地万世炳灵。夏商时期资国逐渐融入蜀国,慢慢边缘化。西周时期,夷侯养达伯做过资邑君主。

    春秋时代,白虎夷王资伟再改资邑为资国,废除侯爵,自称国王;白虎夷王谢节续资国国王。在川西新繁县清流场附近,世传有白虎夷王资伟的陵墓,广汉市有资伟山,资阳南郊天台山叫资山,沱江也叫资水。公元前316年冬,资国被秦将司马错入川灭掉,资国改设中华第一县资中县,千里资水(沱江)仅此一县。

    汉唐锦江鹊起,沱风未歇,裴鉶《题文翁石室》感叹:“更叹沱江无限水,争流只愿到沧溟”,感叹的是石室中学两千多年连续不断的办学历史,追问的是沱江久远的文明史。

    关于资国存在的真实性,我们可以在众多古籍和现当代著名史学家论述中找到依据。

    《陈留风俗传》:“资姓,黄帝之后,食采益州资中,因以为氏。”

    《郑通志.氏族略》注云:“(资)黄帝之后,食采益州资中,因以为氏”。

    《玉篇》说:“资,故国,黄帝后”。

    《潜夫论》道:“詹、资、郮、翟,黄帝后”。

    《姓纂》载:“益州资中有资水。益,古资国封地”;“益州资中,今资州资阳有资川江。然古资阳城在简之阳安”。

    《四川通志》:“昆仑山在(资阳)县北十五里,中江所经,高耸特出”。“资阳人”的发掘地是帝俊女娲时代的古国资国。

    古籍显示,尧帝九子姬封于资称姬资,江称资水,资水之中先秦前316年建资中县(见段渝《四川通史》),前135年汉置资州,因处资水的南面北周改资阳县,资国上古之时为朝云之国,即女娲的故国。学者认为资国为黄帝故国,其实上古资国存在的时间比黄帝时代远古得多,益也是古资国封地。

    据任乃强、任建新《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推断,资阳置县应早于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引清代杨守敬《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据《汉书·高帝纪》载:“项羽立帝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此为秦三郡所领县数也。”由于杨氏过于谨慎,非古人说秦县一概不收,只录蜀郡九县,巴郡六县,汉中郡五县。所以任先生总结到,《杨图》只定秦有武阳、僰道,而无江阳、南安、资中与符。然秦灭丹犁,不能无南安县。苌弘资中人,入仕于周,则资中开化较早,在秦不当无县。

    闻一多考证,资即虹霓、朝云。《周礼》将隮写作资,郑玄注隮虹也。闻先生认为资比隮准确些,认为《山海经》所载虹虹之国、朝云之国即资国,朝云即霓虹,资女、姿女、女娲、女娃同。

    宋代诗人范祖禹在《资中八首》其二这样吟韵资阳:“资山岩谷多神仙,鸾车凤马随飞烟。神女萧萧来暮雨,浮丘往往下云轩”。

    明代曹学佺著《蜀中名胜记》引《学斋占毕》云:“资州掘地得汉碑,有‘伏羲仓颉,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等语。”

    蒙文通先生在《巴蜀史的问题》一文中就考证过先秦时期“巴蜀境内的小诸候”,指出“古代巴蜀区域内既是有百多个小诸侯”,或为王,其中就有资国。

    彭邦本在他专门撰写的资国历史的《悠久的历史.永恒的魅力》一文中,引用大量的史书史料和著名专家的论断,详细地论述资国的历史和资国的地域。他强调,“根据传世文献,古老的资国,正是当时林立的邦国之一,资阳则是传说中上古资国的故里。”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